互聯網、網購、物流近兩年在農村發展飛速
作者: 來源:本站原創
日期:2019-2-21 10:59:34
點擊:921
屬于:新聞資訊
2015年6月,那時候我還在央企一個安穩的工作環境里,過整天衣食無憂、混吃等死的日子,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在網上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,下單支付之后兩三天就到了我工作的地方的縣城,當地的某通的物流網點電話通知我去縣城取件,但我實際工作的地方在離縣城還有近10公里的某個村里面,于是我請了兩小時假去取我的自行車,可取件的時候,我才發現那包裹是如此的重,坐大巴車回去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,于是我只能第二天借了同事的皮卡車拉回去的。
曾經用它從安徽合肥工作的地方騎回湖南
從此我腦子里就萌生了一個想法,互聯網時代已經如洪水猛獸般到來,網上購物已經在農村迅速普及開來,我也許能在這個時代里面做點事情,將物流送到每個村里面,我本身也是在農村長大的,我知道農村的人肯定有這個需求。
那時候剛剛畢業工作一年,還處于年輕氣盛的時候,對一眼望到頭的人生嗤之以鼻,加上以上的“商機(想法)” 如同 “心魔” 般折磨得我晚上不能入睡,白天精神分裂。于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于七月的時候就辭職回老家開始了創業,準備在農村做那時候流行的“互聯網+”的項目,姑且叫做“互聯網+”吧!
離開的那一天也有跟項目的人一一告別
難、難、難
聽說我要在農村送物流這件事情,從開始到結束就從來沒有順利過,除了家人最開始的反對、朋友的“好言相勸”、自己的心理退卻、資金的緊缺等這些可預見的阻礙之外,更讓我心寒的是運營環境現實上的因素。
農村用戶真實的需求難以捉摸
通過在網上搜索各種數據和資料,了解了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行業,經過各種數據分析后的我,以為農村有這樣需求的我展開了涉及到11個鄉鎮的問卷調查活動,由于農村老百姓普遍對新東西有排斥感,所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主要還是以“問”為主,那段時間開著我家里給我提供的一輛舊面包車,在這十多個鄉鎮一轉就是好幾個月,白天問卷宣傳談合作,晚上總結思考寫文案,湖南只有夏天和冬天,現實就如同天氣也一樣“殘酷和殘冷”,總結就是其實他們并沒有方面的需求,他們也確實不需要,一年連購物都沒有幾次,哪來的什么需求可言。
南方的鄉村道路,滿身泥濘只是日常
路太窄車輪偶爾會掉到路緣下面
運營成本居高不下
農村地廣人稀,運營區域跑了幾個月后,對無論怎么優化都難以減少配送路程上的花費,油耗和時間都很難減下來,這就意味著成本基本沒有什么好省的了,需求不大,收入又不高,成本居高不下,跟我合伙的兄弟姐妹都認為這件事情也許真的沒法干。
路上什么情況都會發生,經常時間被白白
合作渠道全部泡湯
本想跟物流公司談合作,他們把物流全部集中在我這,我在統一配送到農村去,這樣不就能解決提高業務量的目的,對他們來說,也能提高用戶體驗,本應該是件雙贏的事情,為了確保萬無一失,也動用了行業上的一些“關系”,準備承包每個鄉鎮的農村物流的配送業務,但是談了六七個物流公司,均被拒絕了合作,原因是現在鄉鎮他們有網點,跟我們合作有損于他們網點的利益。
合法資質無法獲取
本想做同城物流公司的組織方式,但物流企業的申請要前置審批,先取得經營許可證才可以申請,也就意味著我們如果達不到經營條件,我們連營業執照都拿不下來,合法的資質取得的條件簡直就是“天條”,符合安全條件的庫房、安檢設備、車輛、信息系統等,我們跟本沒有,要求無法達到,我開始動搖了,甚至有點后悔之前辭職的決定!
轉機
還好沒有放棄,既然準備了這么久,幾個人還是決定做下去,于是調整戰略,調整后的困難就比較集中了,經過一段時間的小范圍試運營后,覺得可復制,于是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后,大規模地擴大了業務范圍,具體調整的細節是這樣的:
將貨物的來源的模式定位為快件代收
我們在市郊租了個庫房,用來做日??旒拇鎯头謷?,我們沒有跟任何一家物流公司合作,我們在農村宣傳,只要想通過我們把快件送到農村,只要愿意支付2元每件的配送費用,無論你在淘寶還是京東上還是任何平臺上買的東西,無論他們用的什么物流品牌郵寄的,你只要填寫我們庫房的地址+當地的地點編號,姓名和電話填本人的即可。這樣做的優點很明顯:無需跟物流公司合作,無需加盟費用,無需受合同的牽制,無上級罰款,可以自主選擇用戶群體,可收費,形式上和本質上用最節省的方式整合了所有的物流公司,把所有的困難轉化為了在農村宣傳上的困難。
跟農村絕大多數小賣部建立代收件合作
每個小賣部都可以免費成為我們的代收點,每個代收點都有一個唯一的編號,我們將快件按路線配送到農村各網點后,由各小賣部網點代收,并通知客戶來小賣部取件,由于農村小賣部的配置和當地人口分布是有緊密聯系的,這是當時我們做的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決策,用戶來小賣部取件的距離不超過500米,已經實現了我們當時設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目標。
跟我們有業務關系的小賣部宣傳方式
自行編制了當地的地理信息系統
農村之大,道路的曲折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體會到的,被商業地圖導航坑過幾次后,為了擴展其它地區的市場,規劃市場布局,求助政府部門無果后,我們決定了編制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統。受專業知識的局限,GIS軟件不熟悉,當時我只能從我擅長的CAD軟件著手,經過了三個月日夜奮戰(前期白天業務量不大),終于做完了所有的信息系統。地圖非常詳細的記錄了我們的布點、各地區人口密度、水泥路和泥濘路、最優運營線路等,其價值之大也許只有我們當時能感受到。
日常用的紙質地圖
可以在手機中瀏覽的矢量電子地圖
編制了當時用的貨運信息系統
隨著宣傳范圍的擴大,業務量的增多,僅僅憑記憶、拍照、手工錄入等手段來管理貨物的信息數據是難以滿足我們的要求的,由于當時沒錢請人做開發,只能從最簡單的Excel表格來入手,學過幾天后,竟然也能用得上了,經過幾次技術升級后,基本上能滿足我們的業務量的數據處理要求。當時心想,有錢了一定要再次升級,上各種先進的設備。